新四军纪念馆景区路线: 新四军纪念馆广场(卧碑—东进雕塑—浮雕—重建军部纪念碑—碑林—抗日纪念园—国防苑)—新四军纪念馆主馆—新四军人物馆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参观新四军纪念馆,我是导游员×××,很高兴为大家作介绍。新四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在华中抗战的一支伟大的人民军队。这支部队为抗战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同志赞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新四军纪念馆,正是新四军十年历史的凝缩、凝练和升华。
新四军纪念馆在1986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是全面系统反映新四军从组建到发展、从巩固到壮大光辉历程的综合性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国防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 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新四军主馆区占地100亩,由新四军纪念馆广场、新四军纪念馆主馆、新四军人物馆组成。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的正是纪念馆广场。
新四军纪念馆广场(卧碑—东进雕塑—浮雕—重建军部纪念碑—碑林—抗日纪念园—国防苑)
卧碑:广场正前方是原国家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题写的新四军纪念馆的馆名的卧碑,卧碑从地面向上迎起,象征着新四军部队虽遭受皖南事变的重创,但在新军部和华中局的领导下,迅速崛起,成为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东进雕塑:东进雕塑是纯铜制作,高4米,是一位年轻的新四军号兵形象,雕塑基座高3米,正面是陈毅手书“东进”。基座上年轻的号手昂然挺立、聚气凝神,奋力吹响新四军东进的嘹亮号角,正是在东进的号角声中,新四军开始走向胜利、走向辉煌。
浮雕:在东进雕塑的东西两侧的是浮雕区,分别由高5米,长7米的红色花岗岩圆雕、高浮雕组合而成。东边群雕是新四军指战员战斗画面,西侧群雕是华中人民支前画面。群雕采用高、中、浅浮雕相结合的雕刻手法,生动再现了华中军民一心,打鬼子,保家乡的历史场面。
连接着卧碑、东进雕塑、纪念碑的道路,全部以蘑菇石铺砌而成,路面的高低不平象征着革命道路的崎岖与艰难,这条道路不仅有着特殊意义,它也成为整个新四军纪念馆的中轴线。
纪念碑:耸立在纪念馆广场中央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碑高4.5米,寓意是为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45周年而建,碑身正面镌刻着五师师长、时任国家主席李先念题写的碑名“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背面是原三师师长黄克诚撰写的“盐城会师记”;碑顶端的四周镌刻着四种不同时期使用的新四军臂章图案。纪念碑设计凝重大方、朴实庄严,与新四军主体建筑互为辉映。
碑林:碑林位于新四军人物馆的南侧,所刻内容都是从纪念馆的馆藏中精选产生,主要由党和国家领导人、新四军重要将领及部分省军级领导、外国友人和知名书法家的135幅题书组成。作品风骨遒劲,热情讴歌了新四军的丰功伟绩。
抗日纪念园:抗日纪念园位于馆区的西北侧,由群雕、浮雕、警示碑、警示亭组成。“警示碑”碑名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题写。警示亭中悬挂警示钟,敲击钟体,钟声长鸣,警示国人“以史为鉴、毋忘国耻,振兴中华”。
国防苑:国防苑位于馆区东北侧。陈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赠送的鱼雷快艇、南京军区赠送的水陆两栖坦克和两门山炮,空军驻盐部队赠送的我国改装的第一代歼七型战斗教练机等实物。
纪念馆主馆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新四军纪念馆主馆展览大厅前。
各位请看展馆正门上方镶嵌着新四军重建军部后,由新四军全军将士统一佩戴的N4A臂章图案。臂章设计简洁,外方内圆;色调明快,蓝白相间,N4A是新四军英文New Fouth Army的缩写。在臂章两侧各有一幅140平方米的花岗石阴雕装饰画,造型就像两面迎风招展的红旗,寓意着八路军和新四军两支抗日的队伍,画面艺术地再现了在盐阜大地上发生的两件重大历史事件:1940年10月,新四军与八路军在盐城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
主馆展览面积近5000平方米,以时间为序,以新四军各师和华中各抗日根据地为经纬,分为四个部分:组建“铁军” 开赴敌后、重建军部 挺进华中、驰骋江淮 浴血奋战、战略反攻 夺取胜利”,展示了新四军从1937年组建到1947年撤销番号,波澜壮阔的10年历史。下面请大家与我一起进入展厅,一同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走近这支有着卓著功勋的光荣部队。
序厅
进入展厅,我们首先来到了序厅。在蓝天白云的穹顶下,毛泽东起草的重建新四军军部命令和新四军十年征程的白色浮雕前,1941年在盐城重建军部时的五位军部领导人的艺术雕像在绿叶鲜花从中静静伫立。左起: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代军长陈毅,政委刘少奇、副军长张云逸、参谋长赖传珠。他们是新四军的核心和灵魂,他们领导着新四军走向胜利、走向辉煌,成为华中人民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第一部分 铁军组建 开赴敌后 主要介绍1937年至1940年新四军组建和挺进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一段历史。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国难当头,不仅国共两党,所有党派和各阶层民众都意识到只有团结抗日,才能不当亡国奴!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在陕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国共两党就南方红军游击队整编问题达成一致协定。1937年10月12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将南方8省14个地区(不包括琼崖红军游击队)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照片)。后经中共中央提名,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照片)。为加强对新四军的领导,成立中央军委新四军分会,项英为书记,陈毅为副书记。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2月至4月,各游击部队完成了下山、集结、整编任务。全军下辖四个支队九个团,总兵力10329人。枪械6200多支。各支队司令员分别是:陈毅、张鼎丞、张云逸、高敬亭。
1938年5月4日,中央和毛泽东对新四军任务和行动方针作了指示:——新四军主力应迅速 挺进华中敌后进行游击战争——史称为第一个《五四指示》。国民党军事当局给新四军的任务是:在苏南、皖中敌人侧后方进行游击战争。
1938年4月28日,新四军派粟裕率先遣支队,深入苏南敌后进行侦察。6月17日,在镇江西南卫岗伏击日军运输队,大获全胜,这是新四军进入江南的的第一仗,又称为“江南处女战”。不仅打出了新四军的军威、粉碎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同时也振奋了江南民众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1938年5、6月间,一、二支队挺进苏南,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1月 ,一、二支队领导机关对内合并 ,在溧阳水西村成立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照片),陈毅、粟裕任正副指挥。三支队在谭震林的率领下留在皖南,保卫军部,并在对日作战中,成功的进行了五次繁昌保卫战。四支队挺进皖中进行游击战争,38年5月12日,在巢县蒋家河口,歼灭日军20多人,我军无一伤亡。这是新四军组建后的第一仗,意义深远,产生了极大影响,蒋介石也致电叶挺表示嘉奖。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队伍的不断扩大,新四军第五、第六支队和豫鄂挺进纵队先后组建。五支队开辟皖东,司令员罗炳辉;六支队征战皖东北,司令员彭雪枫;豫鄂挺进纵队开赴鄂豫边区,司令员李先念。
在新四军的组建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爱国华侨以及海外正义人士在人力物力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他们为新四军的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38年9月—11月,党中央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
1939年2月,为了传达中央指示,中央军委副主席、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从重庆出发,绕道千里,来到皖南云岭新四军军部,与叶挺、项英等人共同确定了新四军“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也是周恩来在皖南期间,他和众人建议,陈毅承担了新四军军歌歌词的创作任务,5月,由陈毅作词,经集体修改,何士德作曲的《新四军军歌》光荣诞生,军歌是战争的号角。这首战歌唱出了新四军的历史渊源,唱出了新四军的作战方向:东进……
1939年4月,为打开皖东抗战局面,叶挺在庐江县东汤池组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统一领导我军江北部队。指挥张云逸,副指挥徐海东、罗炳辉。
1939年秋,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化名胡服来到了华中,他认真分析华中形势,主持召开中原局三次会议,确定向东发展的战略方针,强调建立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独立发展抗日武装的重要性。
1940年5月4日,毛泽东起草第二个《五四指示》,再次强调新四军的发展方针:就是不受国民党限制,独立自主的放手发动群众,向一切敌人占领区发展。刘少奇到达在皖东也指出:江苏苏北是我们的战略突击方向,苏北盐城为东进联络点,请中央派八路军一部南下,江南新四军主力北上。1940年6月后,陈毅率新四军江南主力渡江北上,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即改称为苏北指挥部,陈毅、粟裕仍任正副指挥,下辖三个纵队。这支部队到达苏北不久,就被迫进行了黄桥自卫反击战。作战双方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7000余人;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35000余人。无论是兵力还是武器装备,敌我悬殊很大。但由于在39年4月至40年4月间,陈毅三进泰州,与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李明扬、李长江谈判,再加之40年5月郭村战斗的胜利,争取了二李中立。黄桥战役中,新四军仅用5000余人歼灭韩德勤部11000余人。这是新四军组建后第一次以少胜多战役,使得新四军在苏北迅速站稳脚跟,为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苏北根据地奠定了基础。黄桥战役胜利后,新四军乘胜追击,直下海安和东台。
1940年10月10日,黄克诚率领的南下八路军五纵队一支队和苏北新四军在盐城白驹狮子口胜利会师,1940年11月17日,华中总指挥部(简称华指)在海安成立,6天后,移驻盐城。叶挺任总指挥、陈毅任副总指挥、政委刘少奇、参谋长赖传珠、政治部主任邓子恢。统一领导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地方武装。从此华中抗战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正如陈毅诗中所云: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第二部分 重建军部 挺进华中主要介绍皖南事变和重建军部的一段历史。
伴随着新四军队伍的不断壮大,新四军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威望与日俱增,这引起了蒋介石政府的恐慌和猜忌,1940年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40年10月19日,何应钦、白崇禧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的名义,强令黄河以南的新四军、八路军在一个月内全部撤到黄河以北,同时秘密调兵遣将,用7个师8万多人包围皖南新四军军部和所属部队。为顾全抗战大局,1941年1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所属的部队9000多人从云岭出发北移,1月6日,当新四军北移到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军的围攻,新四军被迫进行自卫还击,皖南阵地上,战斗持续7昼夜,新四军除两千人突出重围,大部分壮烈牺牲或被俘。这三张照片是皖南事变中三大激战地:东流山、高坦村、石井坑。
军长叶挺下山谈判时被国民党无理扣押,在长达5年的囚禁生涯中,多次拒绝蒋介石等人的劝降,始终对中国共产党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并写下《囚歌》表明自己的钢铁意志。
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副参谋长周子昆都因皖南事变而殉难。1月17日,国民党军事当局发表命令和谈话,诬新四军是“叛军”,宣布撤销新四军番号,军长叶挺送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周恩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愤笔写下了悼词和挽诗: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 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
为了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为了坚持华中敌后抗战,1941年1月20日,毛泽东亲笔起草了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1月25日,以华中总指挥部为基础的新四军新军部在盐城正式成立,陈毅任代军长、刘少奇任政委、张云逸任副军长、赖传珠任参谋长、邓子恢任政治部主任。陇海路以南的八路军、新四军统一重新整编为七个师一个军部独立旅,总兵力9万余人。
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第一师,师长粟裕、政委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下辖第1、第2、第3旅,兵力1.3万余人,活动于苏中地区。
原江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改编为第二师,师长张云逸(后罗炳辉),政委郑位三(后谭震林),参谋长周骏鸣(后韩振纪)、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后肖望东)。下辖第4、第5、第6旅,兵力1.5万余人,活动于淮南地区。
原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参谋长彭雄(后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下辖第7、第8、第9旅,兵力2万余人,活动与苏北地区。
原八路军第四纵队改编为第四师,师长兼政委彭雪枫(后张爱萍),副师长韦国清,参谋长张震,政治部主任肖望东,下辖第10、第11、第12旅和萧县独立旅,兵力1.5万余人,活动于淮北地区。
原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改编为第五师,师长兼政委李先念,参谋长刘少卿,政治部主任任质斌。下辖第13、第14、第15旅及第1、第2游击纵队、鄂豫边区保安司令部,兵力1.4万余人,活动于鄂豫边地区。
原第二支队和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改编为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参谋长罗忠毅,下辖第16、第18旅、江南保安司令部,兵力6000余人,活动于苏南地区。
原无为游击队、第三支队挺进团和皖南突围部队合编为第七师,师长张鼎丞,政委曾希圣,参谋长李志高(后孙仲德),政治部主任何伟(后王集成),下辖19旅和挺进团,兵力2000余人,活动于皖江地区。
八路军第115师教导第5旅编成新四军独立旅。旅长梁兴初,政委罗华生,下辖第1、第2、第3团,兵力4000余人。
军部机关驻扎在盐城泰山庙(泰山庙场景)。从此,盐城作为新军部所在地,成为华中抗战的指挥中心,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名字。
重建军部后,华中各项工作也全面展开。1941年4月27日,中原局和东南局合并组建中共中央华中局。刘少奇任书记。5月,华中局在盐城召开华中局高干会议,刘少奇做了《皖南事变经验和教训》的报告。42年1月20日至3月5日,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在阜宁单家港召开,这次会议对华中三年工作作了总结,对今后工作作了部署,会后不久,刘少奇经山东返回延安,华中局书记、新四军政委由饶漱石代理。同年4月,经中央批复,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和各师军政委员会先后成立。
新四军到了华中,急需大批年轻的干部,于是,新四军结合了华中地区的具体情况,积极筹办各类学校。41年5月,华中党校在盐城创办,校长刘少奇,分批轮训地方县级以上、部队团职以上的干部。鲁艺华中分院是华中地区艺术类的最高学府,陈毅任校长。这张照片是陈毅兼任校长的抗大五分校旧址—正北楼,除抗大五分校,41年1月至42年5月,新四军还先后创办抗大四、六、七、八、九、十分校,进行干部培训,为新四军发展和根据地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人才。
从1940年12月开始,我党在华中地区以“三三”制为主要形式逐步建立了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政府中共产党员、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和其他开明人士各占三分之一,有力的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华中抗战的发展。新型选举方式之一“丢豆子”让美国作家史沫特莱惊叹不已,称为是“世界上最为民主的选举方式”。
对于战场上投降和俘虏的日军,新四军给予人道主义待遇,许多醒悟过来的日军组成反战同盟,成为新四军的可靠朋友。
许多文化人士、知识分子也纷纷来到新四军,他们用笔做武器,纷纷投入到新四军的新文化运动中去。1941年,在陈毅倡议下,阜宁附近设“文化村”,专门接待前来新四军工作的各界文化人士。至今,文化村附近的老人们还能说出许多我们熟悉的名字:贺渌汀、阿英、邹韬奋等。
战争不仅仅是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经济斗争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各抗日根据地创办十所银行,发行抗币(实物)在根据地流通,有效地保持了根据地的经济稳定;制定财经条令,严格了财政纪律;自办工厂,不仅解决部队所需,同时也增加了财政收入,有些品牌至今仍在沿用(飞马香烟照片);修建民生工程(宋公堤等),让老百姓享受根据地经济建设的慧果,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
1943年华中局颁布“拥政爱民十大公约”(照片),44年2月是全军“拥政爱民月”,四师师长彭雪枫亲自撰写拥军爱民对联(照片)要求部队张贴门上,谨记心头。“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打仗总是打胜仗,从来不欺老百姓”的民谣在华中传唱。
场景“陈毅托子”展现的是1942年12月的一个真实故事。陈毅长子陈昊苏1942年5月出生在盐城阜宁侉周村。1942年底,为战争需要,军部要离开盐阜移驻淮南,陈毅将襁褓中的孩子留在盐阜地区,托养给当地士绅邹鲁山抚养,邹家人不顾自身安危,承受重托,严守秘密、精心抚养,直至43年孩子回到父母身边。
第三部分 驰骋江淮 浴血抗战 主要介绍了41年至43年新四军各师坚持和保卫、巩固与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历史。
首先介绍的是苦战苏中的一师 苏中地区东濒黄海、西抵运河、南临长江、北抵盐城,地理位置重要,资源丰富,是敌我双方必争之地。一师担负着坚持苏中抗战,与苏南六师、苏北三师、淮南二师互相策应开展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和进行机动作战的任务。
1941年10月至12月9日,在盐城东台三仓,粟裕率军民进行了七次保卫战,使得新四军在苏中站稳脚跟。照片上是三仓保卫战中牺牲的吴士寿烈士,多年后,战斗指挥者粟裕将军部分骨灰下葬三仓,陪伴着牺牲的战友们。(展柜中是粟裕将军曾经用过的物品:公文包、放大镜、钢笔)。
苏中的东面是浩瀚的黄海,一师组建后,日伪叫嚣要把这支部队赶到黄海去喂鱼,为了让我军在海上有一块可进可退的回旋余地、配合陆上的反"扫荡"斗争,1942年初,根据陶勇同志的建议,粟裕决定组建海防团,后扩编为海防纵队,陶勇兼任司令。陶勇智勇双全收编有民族意识的海匪头目孙二富,跟随新四军抗日后孙二富改名孙仲明(照片),后被任命为苏中军区海防纵队副参谋长兼二团团长等职。(实物海防团军舰模型 军服)
1941年一师共作战340次。1942年,日伪军对苏中根据地四五百人的小“扫荡”平均每周1次,千人以上的较大“扫荡”平均每半个月1次,均被我军击退。1942年2月,刘少奇在华中局第一次扩大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说:“在我全军中以第一师部队作战最多,战果最大。”
1943年是苏中抗日斗争最尖锐、最艰苦的时期,反“清乡”是重点斗争内容。(场景“火烧竹篱笆”)篱笆封锁,是敌人在“清乡”中使出的主要法宝之一。“清乡”特工总头子张北生说:“篱笆打起来,新四军就钻不进来、逃不出去,只要封锁成功,‘清乡’就会成功。为此日伪从江南运了五百多万根竹子,在苏中构筑竹篱笆300多华里,建立梅花桩式的据点200多个,检问所150个,全线日军把守、伪军巡逻。这给我军民极大困扰。43年7月1日,作为向党的生日的献礼,在陶勇、姬鹏飞指挥下,苏中数万群众在主力部队掩护下开展破击战,一夜之间,300华里竹篱笆全部烧为灰烬,苏中反“清乡”斗争取得全面胜利。连日军也不得哀叹,新四军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的支持下,是不可战胜的。
新四军二师坚持在淮南 淮南地区位于华中腹地,东面扬州、西面合肥均是日军战略据点,南面是日伪统治中心南京,西北是伪安徽省会蚌埠。二师担负着坚持淮南抗战的任务。
1941年3月, 2师在淮南津浦路西进行反“扫荡”作战,击退日伪军7000余人的进攻,恢复了路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缴获的山炮的照片)11月,津浦路西军民在定远地区粉碎了日伪军2000余人的大“扫荡”, 第5旅一度袭入淮阴城。可以说,二师从组建之初,日伪军每年都集中数千人对我进行“扫荡”,二师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和巩固了淮南抗日根据地,使得43年1月转移到淮南的华中局和军部有了稳定的指挥之所。
随着部队的发展,第二师的兵工生产队伍也在不断壮大。1944年9月,全部工作人员有369人,研制生产的枪榴弹射程一般为200-650米,37毫米平射炮射程达2000米,可打穿6毫米钢板,加强型手榴弹能打小型坦克和碉堡。军工部工务科科长吴运铎(照片)是第二师军工战线上的模范人物。他多次身负重伤仍顽强坚持进行枪、弹试验,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抗战胜利后,二师在师长罗炳辉的率领下北上山东。1946年6月21日,时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的罗炳辉在兰陵因病去世,年仅49岁。病重期间,远在延安的毛泽东非常挂念,在信中殷切嘱托道:留的青山,是很要紧的。80年代电影《从奴隶到将军》曾经教育和鼓舞了一代人,剧中主人公的原型就是罗炳辉。
保卫苏北的是新四军第三师 苏北由盐阜和淮海区组成,位于陇海铁路以南、东濒黄海、西临运河,联系着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三师担负着坚持盐阜、淮海两个地区抗战和进行机动作战的任务。
苏北是华中局和军部所在地,是日伪军进攻的重点,他们在这犯下了血腥罪行,41年7月,日伪军出动两万多人第一次“扫荡”盐阜地区,鲁艺师生在转移途中与日军发生遭遇,邱东平等30多人不幸牺牲。
1941年7月至1943年4月反“扫荡”期间,苏北有四仗影响最大:“杀伤敌人最大的”单家港之战,1943年3月19日,新四军3师8旅22团在阜宁单家港进行阻击战,在三个多小时的战斗中,以伤亡23人的代价,消灭日军260余名、伪军80余名。为纪念在单家港战斗中牺牲的第22团副团长童世明烈士,当地政府将单家港命名为“世明港”。“最漂亮”的陈集之战,1943年3月25日,新四军3师23团在阜宁陈集地区全歼日军中队长崖畅也以下89人,缴获其全部武器装备。“最激烈”的八滩之战,1943年3月29日,新四军三师八旅24团,奉命攻打滨海八滩。此战歼灭日军山本中队长以下100多人和伪军一个大队。“最壮烈”的刘老庄之战,1943年3月18日,7旅19团4连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率全连82人,担任保卫淮海区党政机关转移任务,至淮阴刘老庄,遭千余名日军袭击,全部壮烈牺牲。朱德赞誉他们是“我军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战斗结束后,三师重新组建第四连,命名为刘老庄连。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推荐样音
更多收到您的极速试音需求

关注【客服微信】
听最新案例,新客礼包等你拿!
提交成功
试音顾问将在工作日半小时内联系您,请准备试音文稿或参考音频加速匹配
你也可以注册,可自助下单挑选主播,在线接单配音。(7 X 24小时主播接单)